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2025年4月24日,借上海车展媒体日之机,广汽日野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发布更名为广汽领程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的公告。这意味着日本知名重卡品牌——日野正式退出了中国市场。
话语权:从合资到自主主导的战略转身
广汽日野的股权调整是此次重生的核心驱动力。原合资公司中,广汽集团与日野汽车各占50%股权,但长期战略分歧导致转型迟缓。2025年4月24日,借上海车展媒体日之机,广汽日野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发布更名为广汽领程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的公告。2024年,通过股权转让与增资,广汽集团持股比例跃升至89.72%,成为绝对控股方;日野汽车持股降至4.83%,员工持股平台“氢云新能源”占5.45%。
这一调整标志着广汽集团全面掌控经营决策权,日野退居次要角色,而员工持股的引入则激发了内部创新动力。对于广汽集团控股广汽领程的情况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分析了其中的四点战略意义:一是广汽集团可将新能源乘用车的技术积累(如三电系统、智能网联)外溢至商用车领域,加速技术共享;二是决策效率提升:摆脱合资模式的掣肘,广汽集团可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聚焦新能源转型;三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既稳定核心团队,又通过利益绑定推动业务创新;四是转型驱动力: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200万辆(含电动重卡、氢燃料车等),传统燃油商用车的优势将不再,广汽领程必须通过全场景覆盖抢抓住难得的市场机遇。
总经理张志勇
产品转型:从燃油重卡到新能源全场景覆盖
广汽领程的产品战略已从单一燃油重卡转向新能源全品类布局。从产品技术路线来看,以纯电动(EV)和氢燃料电池(FCEV)为核心,同步研发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技术。2024年已获多款新能源车型生产资质,如BEV厢式车、氢燃料电池牵引车等。从产品线拓展方面来看,从重卡延伸至轻型商用车及皮卡市场,首款皮卡概念车将在上海车展亮相,目标2027年进入海外市场。在生态协同方面,与广汽能源合作建设补能网络,联合因湃电池研发自研电池,形成“制造+能源+金融”闭环生态。总经理张志勇表示,广汽领程将基于GAIA自适应智能架构,智控底盘可实时扫描路面(1000次/秒),四轮分布式驱动电机瞬间释放12000N·m扭矩,匹配空气悬架与扭矩矢量控制,轻松应对城市道路、工地载货、山野泥泞及冰雪路面等多场景挑战
市场目标:从本土到全球的“双线突围”
据张志勇介绍,广汽领程未来的目标市场将必须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对于国内市场而言,聚焦“双碳”政策下的新能源替代需求。广汽领程计划2025年实现重卡销量0.5万辆,将率先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即通过氢燃料电池车切入物流领域,目前已签1500台氢能物流车订单,与头部物流企业合作构建示范场景。未来轻型车导入后目标产销20万辆。海外市场将重点瞄准全球总规模约600万辆的皮卡市场,优先布局沙特、澳洲、墨西哥等政策友好地区,依托电动化、智能化差异化竞争。
胜算几何?机遇与挑战并存
钟渭平分析,对于广汽领程而言,挑战与机遇应该是并存的。
机遇方面,一是政策红利:中国“双碳”目标推动商用车新能源化,地方政府补贴、路权倾斜等政策助力市场扩张;二是技术外溢优势:广汽集团在新能源乘用车的技术积累(如埃安品牌)可快速迁移至商用车,降低成本并缩短研发周期;三是生态协同能力:能源网络、金融服务的整合将增强客户黏性,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弹匣电池技术:循环寿命超4500次,MTB集成技术助力质量能量密度提升7%
挑战与风险方面,一是技术门槛高:氢燃料电池研发、三电系统降本仍需巨额投入,且面临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的跨界竞争;二是市场接受度:新能源商用车初期成本高,需通过规模化生产与政策支持降低用户顾虑;三是国际竞争:海外市场需应对法规差异、品牌认知度不足等问题,且特斯拉、Rivian、上汽大通等企业已在电动商用车领域布局。
鲸仞智驱电驱桥:轮端峰值扭矩50000Nm,系统综合效率超93%
钟渭平表示,广汽领程若能在未来3~5年内实现规模化量产并降低成本,同时依托广汽集团的资源协同,广汽领程有望跻身国内新能源商用车Top5,并在全球市场分得一杯羹。反之,若技术迭代滞后或生态协同不足,则可能错失转型红利,重蹈此前燃油车时代的“小众化”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