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创造价值、存在造就未来
海通恒运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徐艳
市场爆发:新能源商用车金融规模突破3000亿
徐艳透露,当前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新车及二手车金融规模已达3000亿元。数据显示,2024年轻型商用车新能源渗透率达15%,重卡超12%,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我们曾实现乘商用车双线投放超百亿,如今新能源转型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她坦言,行业曾饱受“高息、挂靠、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困扰。2020年起,海通恒运率先从零售转向法人化金融,虽经历阵痛,但通过三年打磨,已形成覆盖重卡、轻卡、微卡的专业化产品体系。“商用车90%需求来自零售,但新能源车价高、残值不稳定等特性,倒逼法人市场先行。”
徐艳演讲现场
金融业态:三大趋势重构行业逻辑
徐艳总结新能源商用车金融的三大动态变化,技术迭代加速从早期28吨电池车型到如今600度电重卡,电池成本下降推动TCO(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能源网络变革“左手中石化、右手中石油”的传统模式被打破,物流企业开始自建充电网络;生产关系升级二手车梯次利用、零碳补能、经营性租赁等新模式涌现。
“最值得关注的是经营性租赁的崛起。”徐艳提到,海外头部企业通过“融租+经租”双轮驱动实现10%复合增长,这将成为海通2025年的重点方向,“降低用户持有门槛,才能加速新能源普及”。
城配市场:从货源驱动到生态赋能
在细分领域,城配物流被视为潜力市场。“传统万系车型依赖零售端,但高挂靠风险导致金融渗透率低迷。”徐艳介绍,海通通过绑定计划订单(如即时配送、早餐供应链等),设计动态还款产品。缓工期设置,匹配业务淡旺季现金流;货源挂钩与货主、平台共建风控模型;
区域深耕从早期山西、新疆拓展至长三角,渗透率提升超30%。“成都某社区早餐配送项目让我们看到,场景化金融必须深度嵌入运营链条。”徐艳强调。
解决方案:从车辆到能源的全生态闭环
徐艳介绍,作为国泰海通旗下公司,海通恒运依托证券、租赁牌照,构建了“投融保研”一体化服务。其新能源商用车布局已覆盖,电动重卡配套充电场站融资,联动光伏绿电;氢能全链从制氢设备、管束车到加氢站建设,累计投放氢能车500台;智慧物流与头部5A级企业、无人驾驶公司合作,年投放规模超50亿元。
展车现场
挑战与未来:打通二手车与国际化
尽管前景广阔,徐艳指出行业仍面临痛点,二手车金融体系缺失需建立残值评估和梯次利用标准;全球化布局借鉴海外经验,探索Rental模式本土化;数据壁垒主机厂、金融机构、运营平台需开放数据共享。“新能源商用车金融是‘命运共同体’的生意。”徐艳呼吁产业链各方协作,并透露海通正推进资产托管模式试点,通过“强主体持有+专业方运营”降低中小用户参与门槛。